澎湃龙江
引领数字生活| 共创澎湃未来
凭借个人奋斗跨越阶级,究竟有多难?
发布时间:2021-11-10 浏览量:1933

翻开豆瓣评论,一连串读者的惊呼,这哪里是于连,分明就是我们自己。

640 (2).jpg

《红与黑》,越早看越好。


01我出身低微,但是我并不低贱。


《红与黑》自1830年发表后,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归为禁书,大家可能也发现了,但凡禁书,它所揭示的道理,它所阐述的真相,都是一个时代无法承受的远见。在当时的法国社会,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


凤凰男。在百度百科里,这个标签指向了虽然离开了贫困的生活环境,但仍保留了落后腐朽观念的男性。于连,就是这样的一个法国版凤凰男。


1830年的法国是什么样子?一代枭雄拿破仑惨遭滑铁卢,波旁王朝复辟,正应了那句古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信仰崩裂,经济萧条,权威覆灭,旧的秩序带着集权再度卷土而来,贵族依然高高在上,阶级比以往更分化,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无权无势的于连长大了。


他是木匠的小儿子,出生在法国的小城镇,上面还有两个哥哥,皆是生的膀阔腰圆,子承父业,斧头挥的呼呼作响,于连打小就有些不同,最先显露的是皮相。不比哥哥们生的健硕,于连身材削瘦,面孔姣好,是让女人都生出些许怜惜之情的清秀,肩不能抗手不能提,却在一个以蛮力为生的家庭,可以想象于连自小的待遇,父亲对他是多有冷落和厌弃。


这样的男孩长大能做什么?于连之不幸的开端,源自于他认识了一个外科医生,并接受了那位知识分子的教导,学习了拉丁文和法文,同时,也让于连第一次知晓拿破仑是谁。这个出身并不高贵,而且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男人,却曾经让整个欧洲为之震颤。一个人的高度到底由什么来决定,是内在的条件,还是外力的因素,于连有了人生的第一个偶像,也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未来,似乎可以逃脱这个小城镇,不走父亲的老路,当一个木匠,干着体力活,只为活着而活着。



02阶级固化,“去当神父吧”


摆在于连面前第一个坎,名叫“阶级固化”。这个不难理解,在今天的中国也同样堪称是热门词,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阶级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这就像是一个堡垒建成了,其中只能容纳有限的人,但还不能真装满,因为已经在堡垒里的人还想追求舒适度,人太多了,哪还有空间翻身呢?


如果我还有孩子,孩子又有孩子,那堡垒里的空间够用吗?所以堡垒内的人不仅需要挡住想进来的人,内部还持续斗争着,要尽可能的淘汰更多人,最终的赢家,组成了不可撼动的阶级。


就像今天的中国,考研、考公务员热度一年更甚一年,都是大家想要跳出所在阶级的方式,很多人其实到了中年,三十多岁,差不多就能看到自己职业的天花板,这种无力感是显而易见的,再高的地方,是光凭能力难以触摸的,你可能还需要背景、原生家庭的资本累积等等。但好在,中国尚还有许多新兴领域待开发,它们往往一夜生长,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1830年的法国,不是今天的中国,它僵硬到什么地步,浪漫主义诗人缪塞说到:“他们头脑中装着整个世界,他们望着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们教区里教堂的钟声在远处回荡。人们则对他们说:‘去当神父’,当孩子们说到希望、爱情、权力、生活的时候,人们仍然对他们说:‘去当神父吧!’”



03他就是那个成功走完独木桥的人



贵族与教会勾结,抹杀了平民青年的出路,这是时代的悲剧。想出人头地吗?当不了贵族,那么就当神父吧,这是1830年法国青年唯一的路,除此之外,条条大路通的那都是死胡同,而想当神父?这竞争压力才真的叫千人万人过独木桥,但正如你所料,于连就是那个成功走完独木桥的人。


他凭借的是什么?第一,就是清醒。这个清醒不止在于他的头脑聪明,想事情逻辑清楚,还在于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极为清晰地规划,我们可以来看书里他是怎么筹谋的:“拿破仑崭露头角之际,正是法国担心外侮之时,武功是不可少的时尚。而今天,有的神甫四十多岁便拿到十万法郎的年薪,三倍于拿破仑麾下名将的薪俸。他们需要帮手。连那位心地善良、一贯为官清正而又年高德劭的治安法官也害怕得罪年仅三十岁的青年司铎,竟弄得晚节不保。看来非当神甫不可。”这哪里是一个青少年会有的念头,对历史、对当下的局面,已然比许多长辈分析的更通透,看得更远。


不过进入教会,担当要职,对于我们的主人公而言,只是第一步,他之所以能成功的第二条准则,便是极度的理性克制,更够忍受常人所无法忍之事。


小说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当时于连学习神学已两年之久,但他始终无法按捺自己内心对于拿破仑的欣赏和向往,但他深知这个得藏着掩着。一次在神甫们吃饭的晚宴上,正当于连老师不遗余力的夸奖于连时,于连却疯狂赞美起拿破仑,事后他把右臂捆在胸前,对人只说自己是搬树干脱了臼,但只有他内心清楚,这是对他说错话的惩罚,他保持了这种痛苦的姿势足足两个月,才算宽恕了自己。


当然,《红与黑》之所是一本可供今日参考的批判现实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它的真实,倘若不是因为能够将拉丁文版的《圣经》和《教皇论》倒背如流,于连也不会屡屡受到老师的表扬;倘若不是因为在神学院的学习门门课都是第一,他也不会受到赏识和推荐;倘若不是苦练骑术剑术,直至超过深谙此道的公子哥,于连也不会跻身上层阶级而毫不露怯。努力和机遇,缺一不可,但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更是他流不尽的汗水和血泪,没有真正的捷径,只有披荆斩棘走出来的路。



《红与黑》,红是什么?黑是什么?聊到这,其实答案已经清晰起来。这是于连人生的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投身热血革命,在红色军旅中建立荣勋;或披上黑袍,在虚与委蛇中踏上尊位。他的理想是前者,他的现实是后者,人生就是在这样的撕裂中,渐渐走完前半程。


生成分享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