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龙江
引领数字生活| 共创澎湃未来
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另类解读
发布时间:2022-11-02 浏览量:1119

相信大家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都非常了解。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的街上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的悲剧故事。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关于创作的由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1846年的作品,关于他创作这篇故事的灵感网络上有两个版本:一是说安徒生在1845年10月去意大利的格洛斯顿城时候看到的这个事儿;二是说他的朋友拿了一幅画让他去配一个童话故事。


大家对故事的阅读角度不同,导致理解有很多的偏差,关注点也不同,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童话故事也是一样,千人千解。


关于小女孩的妈妈 

从这个故事里,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信息,小女孩是金黄色的头发。她并不是只卖一根火柴,而是卖一把火柴。


火柴是谁给她的?她是童工吗?她的父母去哪里了?为什么她只记得奶奶?在那个年代,有没有路灯,火柴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从文章中大概可以推理得到一些信息:


卖火柴这件事,以往都是她的妈妈出来的,现在这个小女孩出来,还穿着自己妈妈的鞋。


那她的妈妈去哪里了?生病了吗?


关于淘汰的火柴

小女孩的火柴是擦到墙上就可以点燃,但是在那个时候火柴要擦火柴盒侧面才能点燃。

因为她的火柴是已经被淘汰落后的黄磷火柴。


黄磷火柴的燃点非常低,60度就可以被点燃,而且会产生让人致幻的剧毒。所以小女孩就会想到很多画面。


也因为是被淘汰落后的火柴,所以路过的人不会去买。这种黄磷火柴是 1831年被法国人生产出来的,黄磷火柴很容易点燃比较灵敏,但是这也是缺点,非常容易引起火灾。


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 A.施勒特尔研制出赤磷(也称红磷),它是黄磷的同素异形体,采用赤磷作为火柴头,性能比较稳定,且无毒。


1855年,瑞典生产出了新型火柴,因为将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分开了,非常安全,后来就被称作安全火柴。


也就是说,我们回到这个故事的发生时间,1845年,就会发现这个小女孩是肯定卖不掉这些淘汰落后的火柴的,因为那个时候已经大面积推广了红磷火柴。


而火柴是谁给她的呢?她的爸爸吗?

不排除一种可能,她的爸爸就是想把她赶走,因为故事里写了,如果卖不掉火柴她就不能回家。


我们再仔细的想一想,小女孩所看到的那些幻象分别是什么?一个人是无法看到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幻象的,尤其是在被致幻中毒的状态。


拥有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的火炉。


摆着精致的盘和碗的烤鸭。


拥有彩色画片的美丽圣诞树。


已经去世的温暖祥和的奶奶。


换言之,这些画面放到一起是一个完整的场景,也就是说火炉、烤鸭、圣诞树,其实都是奶奶可以提供的。


那么奶奶去哪里了呢?为什么小女孩在生命弥留之际不会想起自己的父母呢?


我想答案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吧。只有贵族才不会关心最新的日常生活用品的改变,而落魄的贵族更加不知道这些改变到底是如何产生发展的,他们手上所拥有的是那些过时的东西,比如黄磷火柴。


这时候,我们可以脑补一些情节,小女孩可能是落魄贵族的私生女、有钱人家的女佣,还是贫穷家庭的孩子呢?


这个奶奶有没有可能不是她真正的奶奶?这位奶奶是不是贴在商店的那个张贴画上面的一个宣传人物?


(就在那个时期也是很常见的:用幸福美满的一家人相聚的画面来赞颂这个商品,换言之就是说,买了这个商品,我也就拥有了幸福的家庭。)


关于人生的映照 

年少的时候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给我的第一直觉就是小女孩太可怜了,如今重读,给我更深的思考,这是关于爱与力量、希望与价值、社会与现实的人生哲学。


不管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经历还是安徒生本人的经历,都可以看出人生之悲剧无处不在,所谓的一千人心中的一千种理解,不正是一千种的人生嘛,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存在艺术,就看我们是否善于挖掘人性和生活。



奶奶把小女孩儿抱起来,搂在怀里。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

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生成分享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