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
本模块展示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AI
创新奇智IPO在即,「AI+制造」第一股底气何来?
发布时间:2022-01-21 浏览量:241

1.png

年营收复合增速超2.5倍,掘金千亿级企业级AI市场。

高科技股在香港资本市场向来是稀缺标的。人工智能无疑是近年来“高科技”的代名词。2021年以来,除备受瞩目的AI“一哥”商汤成功上市,港交所同时迎来了深耕行业细分赛道的AI独角兽IPO高峰。

1月17日,深耕AI制造赛道的青岛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奇智”)正式开启全球发售。有商汤科技的成功上市在先,市场资金不再对AI公司的定价和前景感到焦虑。创新奇智不仅早早吸引到软银等国际投资机构下注,散户认购热度也超出市场预期,招股第二日散户认购就已超4倍,有望成为港交所“AI+制造”第一股。

不同于行业之前普遍存在的“空谈技术,难以落地”的窘境,创新奇智成立之初就定位于企业级AI市场,专注于服务B端企业客户,根据已有的应用场景来开发产品及解决方案,目前已为400多家客户提供AI产品及解决方案。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按照2020年收入排名,创新奇智是中国企业级AI解决方案市场第三大AI技术驱动型解决方案供应商,并在制造业的细分领域中拔得头筹。

2.png


01诞生AI商业化元年,这家独角兽有何不同?


“只靠博士创业的AI时代已经过去了,在AI 赋能商业的时代,AI 公司需要强大的商业领导” 李开复曾公开表示。

2018是业界公认的人工智能商业化元年,零售、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场景化应用全面铺开,国家也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方向。

这一年2月,创新奇智诞生。李开复任公司董事长,商业化背景的徐辉为CEO。

总体来说,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目标市场主要分为to G和to B两个方向。“AI to B”是创新奇智有别于第一代AI公司最大的标签。

创新奇智成立时,尝到人工智能“头啖汤”的 “AI四小龙”们已具备相当规模,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面向政府的智慧安防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以商汤为例,2021上半年智慧城市营收占比高达47.6%,成为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创新奇智采取差异化策略,瞄准AI企业服务市场,即AI to B。当然,这与创始人的背景不无关系。徐辉拥有20多年B2B数字化经验,曾在SAP、IBM、微软、万达担任高层管理者,深谙企业服务之道。

尽管人工智能跟很多行业的结合都能带来效率的提升、体验的优化,系统性AI解决方案在特定行业能否落地仍然取决于该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商业化潜力以及竞争环境。因此,在服务了多个不同行业后,创新奇智最终选择聚焦于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

有观点认为,主打安防的公共服务类AI应用已接近成熟和标准化,B2B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则更以市场为导向,需求更加多样化,有望在中国有很高的增长潜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0 年中国企业级AI 市场规模达约人民币 1,394亿元,约占整个 AI 市场的 75.0%,预计到 2025年将达到约人民币 8,366亿元,占比增至约80%。

事实上,企业级AI应用浪潮推动创新奇智实现了强劲的业绩增长。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019年、2020年到2021 Q3,创新奇智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720万元、2.29亿、4.62亿、5.53亿,2018年至2020年营收复合年均增长率252.5%。2021前三季同比增长86%。

营收增长的同时,毛利额也随之水涨船高,从2018年的2300万人民币增长到2019年7200万到2020年1.35亿,年均复合增长140%。2021 前三季毛利额为1.7亿元,同比增长100%。


 02掘金AI制造大赛道,用硬科技啃硬骨头


年轻人们正在逃离的制造业是一个很辛苦的行业。创新奇智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辛苦”道路。

对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供应商来说,在服务制造企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技术实力,还需要深厚的行业知识储备,深入理解客户痛点,要撸起袖子走进工厂,深入一线,与客户共同开发。

面对海量的企业级应用,创新奇智没有追求大而全,也没有择易而行,而是选择了“硬骨头”制造业来深耕细作。制造业的辛苦众所周知,但制造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市场空间巨大。据沙利文数据,在过去五年里,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正在经历显著增长,预计2020至202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8.3%,到 2025 年,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市场预计将达到649亿元。

2021年12月底,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增强供给能力,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在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一致性、流程管理效率、人工成本、安全管控、一体化管理能力”等方面均有助益和渗入。创新奇智在招股书中列示了其打造的智能制造系统 (AIMS),主要面向钢铁冶金、能源电力、汽车装备、OLED面板半导体、高科技/3C、工程建筑等垂直领域的客户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从运营效率和信息智能两大维度实现智能化转型。

招股书显示,“AI+制造”已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2021前三季的制造业营收达2.8亿,同比增长251%,“AI+制造”营收占比已提升至50%以上。

可以预见受惠于新基建、“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国家政策红利的释放, AI制造业赛道有望获得持续增长。

 

03商业模式解构, 252.5% 营收增速凭什么


通用平台有时可能是B2C 行业中最强大的东西,但在制造业中未必完全适用。

创新奇智垂直聚焦于制造业,这是一个市场体量巨大且玩家稀少的领域,而大多数其他 AI 公司则专注于安防、零售和金融等领域。

赛道属性决定了创新奇智在商业模式上也选择了一条与其他公司不同的道路。早期的AI公司典型商业化途径是从上到下的平台化模式,先打造深度学习框架和平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落地应用;创新奇智则采用了相反策略,先从应用场景切入,通过解决方案-产品-平台的迭代路径,提炼出适用某一细分领域的共性模型,然后在同行业内快速复制。

3.jpg


业内专家认为,如同电必须以电器为媒介装置才能被人们使用,同样道理,人工智能技术也需要通过相应的硬件装置才能真正落地,因此软硬一体是人工智能赋能行业的必然趋势。尤其在制造领域,客户期待获得交钥匙方式的整体解决方案,不只包括AI算法,还需要软件、硬件、运维管理、服务。这很考验供应商的工程化能力和行业know-how。

创新奇智不是选择做一家纯软件公司,而是以软硬件一体化的方式建立自己护城河——这是在制造业应用成功的一个关键特征。

从财报不难看出,创新奇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AI产品及解决方案的销售,以向客户提供全栈式软硬一体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为主。这种软硬一体化的交付方式更有利于客户部署AI,但同时导致了成本结构与其他AI企业的不同。

当整个行业和技术还很年轻时,需要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来使技术与应用相关,并带来初始采用。对于AI来说,目前阶段定制化解决方案对建立应用相关性仍然很重要,尤其面向的市场是场景碎片化的制造业。制造业的关键在于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对于“AI+制造”类企业来说,随着规模经济的开展,研发开支和固定成本将得以摊薄,盈利水平也将随之提高。

公司在早期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可以加深对行业、场景的理解,但这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资源,且不容易被复制。创新奇智的做法是从做过的项目中,抽象出共性部分,形成模块化产品。从招股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奇智的当前产品包括基于资产的解决方案 (ABS) 及其更标准化的版本-快速部署产品 (RDP)。通过这种AI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组合,可根据客户要求应用于多种业务场景,或通过组合搭配封装多个ABS或RDP或特定模块进行适当定制。随着AI平台上的ABS及RDP的持续沉淀和迭代,这种基于技术资产的方式能够确保用最短时间、较少工程量、更低的成本,打造可交付的解决方案。

创新奇智也开发了自己的专属AI平台— ManuVision机器视觉智能平台、MatrixVision边缘视频智能平台、Orion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是中国少数几家具备专有的深度学习平台的公司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与其他公司的平台化思维不同,创新奇智的AI平台主要作为公司服务客户的底层AI基础设施,作为 AI技术资产的沉淀池。这些技术资产高度凝炼、低耦合及可复用性高,可支持及实现满足客制化要求的高效率项目交付。得益于这些技术资产,工作流程的某些方面还可实现自动化,一些技术解决方案可以跨领域复用到相似应用场景。

创新奇智透露,其正在建立一个开放式架构技术平台,将ManuVision及MatrixVision平台未来发展成为依托云并具更高兼容性的平台,通过无线或5G网络连接不同行业参与者的更多设备和应用,并且支持与第三方插件兼容,吸引AI行业价值链的更多参与者。

招股书显示,创新奇智已累计申请超过634项AI相关专利,已在三大平台上积累约1985项AI技术资产,且96.2%可在不同项目中复用。

制造业的替换成本高,客户对上游技术供应商容易形成高粘性和产生复购的可能。创新奇智以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向客户交付,拥有“技术”和“行业理解” 双壁垒优势,一旦切入到客户智能化项目中,通过优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力,对日后收入增长将带来显著的加乘效应。招股书提到的“灯塔客户”战略与“1+N/1*N”市场拓展模式,恰好印证了以上观点,推动其成为AI制造赛道的头部厂商。

 

04募资用途:提升技术和商业化


算法不能游离在空气中单独存在,必须要与客户场景的应用需求结合。

AI商业化落地时代需要将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针对实际痛点,开发适合行业实际应用的AI技术。

创新奇智从成立之初制定了“技术产品+行业场景”的双轮驱动模式,坚持技术和商业两条腿走路。CEO徐辉曾表示,创新奇智是一辆双轮驱动的跑车,前轮是技术、产品,后轮是应用场景;前轮是城墙,要有高度,后轮是护城河,要有深入行业应用场景的深度和广度。城墙的高度加上护城河的深度与广度、技术产品的领先性加上应用场景的适用性,是创新奇智的特点。

此外,创新奇智本次IPO拟募资金的首要用途也主要是研发和商业化:45%将持续优化AI平台及加强研发能力;25%持续提升商业化能力;10%用于潜在战略投资及收购,其他用途还包括提升内部系统及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等。


 05AI产业“脱虚向实”,投资时看什么?


从狂热到理性,从追捧到质疑,人工智能公司们在争议声中不断长大。随着这些独角兽们相继走向二级资本市场的舞台,人工智能领域也开始了一场“脱虚向实”的洗礼。

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冲击将不亚于电力革命。那么对于这样一项革命性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经济形态,资本市场该以何种思维与视角来评判?

首先,一个必须要认清的事实是,人工智能不会独立存在,必需要依附于各行各业,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与行业客户协同共生,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在这方面,创新奇智率先在制造业领域做了尝试与探索,比如与中冶赛迪合资成立的制造业子公司赛迪奇智,结合了母公司创新奇智的AI技术优势和中冶赛迪的行业积淀,已成为推动钢铁厂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判断AI企业的价值时,要结合行业赛道和商业模式差异,那些能真正通过核心技术和全面解决方案能力,赋能实体产业高效运行和加速流程再造的AI企业,长期价值释放的空间更大,在资本市场上也将更容易受到投资者认可。

路殊途、道同归。无论是做平台的商汤们,还是深耕行业的创新奇智们,虽然大家的商业模式迥异,但用AI推动产业变革及社会进步的初心是一样的。

作为变革型技术,“AI+” 已经在国内催生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创新奇智CEO徐辉认为,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影响路径为“赋能-注入-融合”,从浅到深,最终与传统行业融为价值共同体。

也许,AI最好的未来是既无处不在,又无所存在。

生成分享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