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将他的一生逼上了绝路?
人人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但这个世界上被重视的被看到的,只有永恒的20岁的面孔。人生不是一场游戏,得到不合心意的结果还有重启的可能,在这场赌博里,是什么决定着我们的赌注?决定着我们的运气?
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可能会告诉你一些答案,这本书完成于1949年,总演出近千场,八十年代还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重新排演,这几乎是二十世纪我们所能看到的最佳剧本之一,有人评价这出戏,是关乎一个家庭美国梦碎的故事,是一个尽心尽力的推销员被时代所抛弃的悲剧,是个人卷入资本主义进程车轮的不幸。
但说到底,阿瑟米勒写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一个我们听来心有戚戚的故事。你我都曾在某一个瞬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希望过上好的生活,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为之奋斗,却不知道这条路的尽头是什么在等待着我们。
让我们走进老推销员威利洛曼放弃生命前的一天一夜,走进他疯狂、腐朽、充满奋斗泡影的前半生,走进他风光不再,现实沉沦的后半生,看看是什么把他最终逼上绝路?
01“梦”的开始
整个剧本不长,排演成话剧放在舞台上不过两个多小时,在进入剧情前,我们首先要明白阿瑟米勒为什么要写一个推销员的故事,在这样一个职业身上,何以承担美国梦碎的残酷?
一战结束后,美国迎来咆哮的二十年代,凭借着工业批量生产化和社会上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你可以分期付款买你想买的一切东西,你可以充满信心的花光口袋的每一分钞票,然后凭借自己的双手在美国这个飞速运转的国家里淘回金子。
推销员,无疑是这个时候最受欢迎的职业,试想想,你口袋里有了钞票,外面有那么多新鲜玩意,你缺的,不正是一个把新鲜玩意带到你面前的人吗?
美国梦建立在消费之上,商品就攥在推销员的手里。威利.洛曼本来要和哥哥一起前往阿拉斯加淘金,但就在路上,他碰到了一位老推销员,呵!八十岁了,老推销员的精神头仍旧那么足,一个人住在旅馆里,打无数的电话,认识无数的人,结交了无数的朋友,还能靠推销商品来把自己养活的那么精彩,等他死了,几百个人来参加他的葬礼,几个月后提起这位老推销员,人们还在念着他的好。
威利.洛曼猛的意识到,这将会是他毕生想要从事的职业,因为他天生擅长于此呀,拉拉关系,交交朋友,吃喝玩乐,花言巧语,只要吃得开,讨人喜欢,他还愁不能发财吗?
书里有这么一个细节,威利.洛曼最风光的时候,他手上的货甚至包括丝袜,那可是能让女人贴上来陪他睡一觉的稀罕东西。瞧瞧,他威利.洛曼是没受过什么教育,当不了律师医生,但当一个推销员,人们都得求着他买东西,谁敢瞧不起他?他赚的又多又快,他走在路上都是威风凛凛,口袋里有钞票,他说话就有底气,威利始终觉得,像他这样的人,才是说一不二的真男人,这个世界,是围绕着像他一样的男人而旋转的。
倘若你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大概能想象出那极尽奢华之能事的年代,午夜时的灯红酒绿,宴会上的纸醉金迷,莱昂纳多饰演的主角盖茨比的精神诉求,几乎也是二十年代人们普遍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努力,可以换来更多的钱,获得更高的地位。
威利.洛曼干这一行,干了将近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他用一笔笔推销的钱,贷款分期买了房子买了车,和琳达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比夫,小儿子叫哈皮,如今他六十三岁了,还在驱车七百公里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推销产品,他还在努力,他还在用他曾经引以为傲的手段来推销商品,但为什么再也没有人买他的东西了呢?
威利.洛曼无法理解,当老主顾渐渐年迈没有消费能力,年轻人根本不吃他这一套,况且三十年过去了,人们的选择变得更多,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推销员攥着的商品还会是稀罕物吗?实际上,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入了,但他仍旧在每一次出车推销回家后,给琳达五十块钱家用,这个钱哪里来的?向他仅剩的好友查理借的。
02“梦”的破碎 威利.洛曼干这一行,干了将近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他用一笔笔推销的钱,贷款分期买了房子买了车,和琳达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比夫,小儿子叫哈皮,如今他六十三岁了,还在驱车七百公里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推销产品,他还在努力,他还在用他曾经引以为傲的手段来推销商品,但为什么再也没有人买他的东西了呢? 威利.洛曼无法理解,当老主顾渐渐年迈没有消费能力,年轻人根本不吃他这一套,况且三十年过去了,人们的选择变得更多,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推销员攥着的商品还会是稀罕物吗?实际上,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入了,但他仍旧在每一次出车推销回家后,给琳达五十块钱家用,这个钱哪里来的?向他仅剩的好友查理借的。 倘若你要问他那两个儿子干什么去了,这便是威利.洛曼悲剧的来源之一。 阿瑟米勒八十年代来到北京,帮助把《推销员之死》搬到中国舞台,在对剧本的注解里,他写道,“其实这是一个爱的故事,父子之爱,以及这对父子与美国之间狂乱的爱”。因为这个剧本我在几年间看过数遍,随着年纪渐长,其实更能体会阿瑟米勒所说的狂乱之爱是何意思。 可以说,威利.洛曼用他那套美国梦的理论,用他那套正能量的说辞,用他的自命不凡,将两个儿子的人生,彻底毁掉了。换个思维想,推销员最擅长做的是什么?一个商品只值五分,但他可以吹嘘到十分、一百分,他从来就不能说真话,因为只有假话和虚伪,才能在推销员的世界吃得开。可是拿这套理论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03捧杀,是毁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 威利.洛曼始终坚信,只要能讨人喜欢就能够获得特权到处吃得开,男人的男人味体现在那些粗鄙、自大的行为,于是,他也彻底毁掉了两个儿子的人生。 威利.洛曼鼓励孩子们打球,寄希望于儿子参加球赛然后一举成名,只要有了名们,只要讨人喜欢,还愁什么前途未来?什么数学考试,抄吧孩子,比夫一直以来都靠抄小伙伴伯纳德来升学,而在伯纳德好心催促比夫复习时,威利.洛曼带着孩子一起嘲讽这是书呆子的做法,以后那是没出息的,结果呢?球赛因为意外取消,比夫考试不及格。 伯纳德反倒最后成为最高法院的律师,过上了和洛曼一家天壤之别的生活,也得到了威利.洛曼梦寐以求的体面。 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点,伯纳德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工作,而当威利从好友查理那得知后,他喃喃自语,伯纳德这么厉害,怎么从来不说呢?要知道,在他的教育下,两个儿子早已学会干五分工,说十分力,威利.洛曼的小聪明,让孩子们漠视了勤奋和努力的价值,也不知道知识的分量。 无怪比夫后来怪威利说道:“我一事无成,因为从小你就往我脑子里灌,我怎么了不起,结果叫我在谁手底下听喝我也受不了。你说这怨谁?”正面的鼓励,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成为最可口的毒药。 都说孩子的成长就像是一棵小树,如果不随时修剪,那么就有长歪的可能。比夫有一个非常差的习惯,就是偷东西,但在威利.洛曼的教育下,他根本模糊了“偷”这个概念,只有那种理直气壮的“拿一点怎么了”。 比如一开始只是从学校的体育室拿一个球回来,后面是拿建筑工地上的材料,进入工作后这种顺手牵羊变成了一种习惯,这也使得他要么被老板辞退,要么自己跑掉,最严重的一次,他和家人失联三个月,其实是因为被关进了监狱。 威利.洛曼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作为一名推销员东奔西走,有便宜不占才是蠢的,但这种视之为正能量的鼓励,恰好毁掉了比夫。 这是何等的悲哀。威利的好友查理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威利根本没有成熟,他始终没有长大,才会看不清这个社会的底色。 四面楚歌,是威利.洛曼的处境,但是他醒悟了吗?没有,他仍在寄希望于一种美妙的欺骗,因为他还有那么一线的希望,就是比夫和哈皮准备合伙做生意了,他等着儿子们的好消息,万一他们能拿到投资赚了大钱,万一自己的工作突然有了转机,是不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维持一个曾经中产的体面到底有多难?当我们老去,当我们不再被这个时代所接纳,我们又会拥有怎样的处境和遭遇?
有时,我们越是缺少什么,越是对什么心存畏惧,越会以一种逆反的心态来相抗争。
威利对自我强烈的暗示,对自身能力和选择的无来由自信,恰恰说明了他内心的虚弱。他始终活在对过去风光的铭记里,无法承认自己老了,自己不适宜这个时代了。
而这,是他悲剧的另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