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不久前基于大数据语料库发布了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元宇宙”一词赫然在列,“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最早起源于科幻小说《雪崩》,书中定义了平行与现实的虚拟世界。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搭建的全新生态,而终端设备是通向元宇宙的接口,以VR头显和AR眼镜为代表。除了对经济的影响,元宇宙对电影业的影响更能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中国电影业是否需要元宇宙
随着《头号玩家》与《失控玩家》等“元宇宙向”电影的出现,Roblox将“元宇宙”写进招股书成功上市,国内如中国移动咪咕、百度、腾讯等头部企业聚力发展“元宇宙”,而“元宇宙”也带着技术和内容开始走进电影市场,在体验、内容以及宣发等不同领域为电影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要知道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市场收获一批忠实粉丝,离不开他们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只有让观众多维度、多感官地享受电影,才能兼顾口碑、声量与票房。然而,和国外大制作、高技术的电影相比,现阶段国内原产电影在科技手段的运用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前两年的《上海堡垒》等影片在视觉感受上就不尽如人意,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国内电影产业还需要不断融入新的技术,提高电影中的科技含量。与此同时,今年的又一波疫情,让不少城市的电影院又进入了停业状态。而中国线下电影市场也又一次进入“瓶颈期”。
从大环境来看,疫情的反复、大众出行频率的减少,对影院这类人群聚集的大众场所带来了直接影响。当线下客流受限,如何通过线上实现营收转化,成为了整个电影产业的眼下难题,而元宇宙成为了寄托大家对中国电影业美好愿景的希望,而元宇宙是否能帮助电影业度过疫情寒冬呢?又是否能改变未来电影业的制作模式呢?
中国电影业是否需要元宇宙
电影是人们了解具象化后的元宇宙的一个媒介,比如《头号玩家》、《失控玩家》等,但随着元宇宙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开始从方方面面开始赋能整个电影行业。尤其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许多线下的活动没办法进行,在面对困境时,机遇同样存在,元宇宙的出现或许影响疫情下电影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如今疫情反复,出行受限,传统线下影院被波及,导致数字院线成了很多用户的不二之选。元宇宙的底层技术让观众的观影体验有所提升,但数字院线也有自己的不足,看过《复仇者联盟4》的观众都知道,当整个影院的观众共同沉浸在这部影片中,为其欢呼或唏嘘时才像是真正“get”了这部影片的核心,这种氛围是数字院线难以提供的,另外影院之外通过数字院线看3D电影,可能会遇到缓存导致的卡顿,或者是由于缺乏影院的专业设备导致观影沉浸感有所欠缺等问题。
而一部院线电影除了内容和体验,作为“市场探路官”的电影宣发也极为重要。KT板、易拉宝囿于简单的文字与图片,而电影开场前的宣传片时间又极短,观众甚至可能还没有记住这个电影的名字,宣传片就结束了,所以传统宣发形式的立体感和趣味性上的欠缺导致其难以吸引新一代年轻用户。并且目前大多数电影的宣发仍停留在传统的电影院内,这种传统宣发模式在疫情下也很难展开进行。而在元宇宙的世界中,一些未发行的电影海报和花絮可作为NFT数字藏品进行交易。这或许成为解决当下宣发困境的办法之一,但除此之外,电影业还有更大的困境等着被解决。
元宇宙是否能帮电影业走出当下的困境
元宇宙对电影业的改变不仅仅是由线上转为线下,而是未来影视观众与内容的关系将从简单的单向被动接受,向着交叉互动,甚至是实时交互发展。智能影视创作近几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如IBM使用沃森系统为电影《摩根》创作预告片,美国查普曼大学利用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GPT-3创作电影剧本等。
元宇宙可以让这种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人物场景的交互关系更加立体、复杂,为内容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元宇宙的环境下,电影可以集中展示元宇宙中某个世界的某个精华内容,然后吸引用户前往虚拟世界空间游玩。影视相关内容可以作为场景交互的元素,将电影IP结合VR/AR/MR技术重新设计现实场景。
所以如果得以成功为电影市场、电影节引入元宇宙这一前沿科技概念,它们也就可以顺势得到更多的关注,扩大影响力,给处在“寒冬”中的整个行业以暖意。 对于元宇宙将如何影响未来电影业这个大命题,还需要用不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而生活基于现实世界的人们,是否需要在一个虚拟的象征世界之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 孙承健认为,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的阐释,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有意义的启示。毕加索认为,“立体主义是为了拥有灵活性,让画布上的人物呈现出某种能转变到其他状态上的发展状态。”而元宇宙恰恰是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既能够超现实,又能够与现实产生某种交互性的“发展状态”的路径与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