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龙江
引领数字生活| 共创澎湃未来
幸或许不幸,《活着》总归有一切的可能
发布时间:2023-07-12 浏览量:719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这本书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和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讲述了一个人在漫长的时光中,如何挣扎地、拼尽全力地活着。


这本书读起来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因为《活着》是缩减版的历史,亦是精简后的现实——没有绝境逢生,也没有苦尽甘来,只是将人的一生放进时间的洪流中任它飘荡。


余华以第一人称视角,将每一个读者都变成小说中的“我”,既是叙说者,也是聆听者。经由福贵苦难的一生,我们看遍了尘世中的富贵流转与人生易逝。

图片


《活着》以大时代为背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在夏日田埂的树下,向一位在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年轻人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福贵对于逝去岁月的回望,简洁而朴实,痛而不哀。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而言,当他用粗哑的嗓音向陌生人缓缓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幸福。真挚的痛苦一旦挨到了回忆之中,就如普希金所言:“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福贵的一生,在人类命运的大洪流中,窄如手掌也宽若天地。


图片


主人公徐福贵出生地主家庭,年少时的他不学无术,吃喝嫖赌无所不精,败光了祖宗留下来的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母亲生病去城里请郎中,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得又聋又哑。

图片


悲剧总是接二连三地把美好撕毁给人看:家珍患上软骨病再也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工作的时候出了意外,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只能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艰苦,就连豆子都难得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为吃豆子撑死……


苦难、鲜血、死亡,仿佛无穷无尽,悲剧一桩桩一件件上演。生命的黄昏,一切过往的人都已不在了,只剩下老了的福贵伴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着往昔。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余华先生用浅显的文字,平淡的话语书写了福贵悲惨的一生。为读者讲述一个与命运的互相感激、互相仇恨的关系,讲述了虽然命运让人感到无奈与沉重,但是要有忍受苦难活着的勇气。作者用冷漠惨淡的笔调画就了一副悲惨的图画,动荡的政局造就了时代的悲剧。而这悲惨的一生却成为了福贵人性复苏的过程。艰难地活着体现了福贵对生命的依恋和想要生存下去的愿望,那种乐观坚定、宁静深邃的生命的力量令人感叹。


余华在《活着》中文版的自序中写到:“我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图片


《活着》本身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部生活启示录,在琐碎的生活中,我们可能考试成绩不尽人意,屡次求职不得,或者不满意职场上的所见所闻,但是我们终究不能辜负生命,因为只有活着,才有能力去拥抱每一天的生活。

 

人生路很长,能够活着就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或许幸,或许不幸,活着总归有一切可能。


生成分享海报